红嫂剧场在哪?
你发的图片,好像在沂水县雪山彩虹谷景区看到过
请教一下沂蒙山的红嫂精神起源
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八路军战士在和日本鬼子的战斗中受了重伤,大量的出血奄奄一息;这时候被红嫂发现,她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八路军战士。。。
读红嫂故事应该怎样学习
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大地上有这样一群女爱,她们送亲人上前线,用乳汁救护伤员,无私养育革命后代,她们用柔弱的肩膀顶起了革命的半边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4日的市民大讲堂中,“中国追寻红嫂第一人”刘文生、著名“红嫂”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为近百名市民讲述红嫂故事。
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据统计,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革命军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军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中国追寻红嫂第一人”刘文生、著名“红嫂”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以“中国红嫂,和平母亲”为主题,通过讲述红嫂故事,重温光辉岁月,充分再现革命战争年代,沂蒙红嫂用青春、热血和生命,所谱写的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奉献之歌,以及其慷慨无私的崇高情怀,生动体现“爱党爱军、勤劳勇敢、忠诚坚韧、无私奉献”的伟大红嫂精神。
“红嫂是沂蒙特殊的印记,沂蒙红嫂精神向我们展示了无穷的群众力量。大力弘扬沂蒙红嫂精神,必将进一步激发沂蒙人民的无穷智慧,为沂蒙老区未来的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刘文生老师说。
一方汇聚名家的思想高地,一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一道市民共享的文化大餐!市民大讲堂——视觉和听觉的共鸣,思想和文化的交响,市民共有的精神家园。作为一项大型公益文化活动,每周一期,免费听讲。本期市民大讲堂由临沂市委宣传部、临沂市社科联、临沂大学、鲁南商报、临沂市图书馆共同主办,秉承“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品位”的宗旨,面向社会免费开放。
“沂蒙母亲”王换于的孙女于爱梅:让红嫂精神代代传
“蒙山高,沂水长,好红嫂,永难忘”。战争年代,冒着生命危险掩护八路军伤病员,无私创办战时托儿所,养育革命后代,秘密保存党的机密资料……电视连续剧《沂蒙》中于宝珍的原型王换于被誉为“沂蒙母亲”,她的故事感动着几代人。
庄新民的死亡时间。
庄新民,当时年仅18岁,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名卫生员,1940年冬,日本侵略军对沂蒙山区进行拉网合围大扫荡,目标指向山东纵队司令部所在地——沂南县马牧池村。当时,年仅18岁的庄新民是八路军山东纵队的一名卫生员,在突围转移的过程中,庄新民身负重伤和部队失去了联系。一位名叫李开田的当地村民,遇到了受伤的庄新民。在得知他是八路军战士后,李开田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
解放后,已担任厅局级干部的庄新民找到了明德英一家。他带着全家去沂南县看望明德英,还曾把明德英的丈夫接来上海居住。1995年,明德英病逝,庄新民在家中设灵堂祭奠,之后,他每年都让两个儿子去沂南县给明德英扫墓,逢年过节也总要给她的子女寄年货、礼金。就在病逝前,他还叮嘱孩子们今后不要忘记感恩,要永远铭记这位伟大无私的“红嫂”,要记得老区人民的恩情。
在沂蒙山区,“红嫂”并不是指一个人,它是人们赋予那些在战争年代救助伤员,支援前线的沂蒙妇女的一个特殊称号。在那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红嫂”曾经是子弟兵最信赖的亲人。从用乳汁救助八路军伤病员的山东红嫂,到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隐藏军用物资的八路军母亲,从用小车推出中国革命的沂蒙山百姓,到靠芦苇荡掩护伤病员的沙家浜人民,中国革命的每一步都是人民用他那博大的胸怀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来支撑的。
沂蒙颂舞蹈红嫂扮演者是谁
1975年电影,芭蕾舞剧英嫂(红嫂)是中芭的程伯佳扮演。
沂蒙红嫂精神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在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有一个伟大的母爱群体,她们送子参军、送夫支前,缝军衣、做军鞋、抬担架、推小车,舍生忘死救伤员,不遗余力抚养革命后代,谱写了一曲曲血乳交融的军民鱼水情--她们就是沂蒙红嫂。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的红嫂有的已经故去,有的到了耄耋之年,但她们身上的那种红嫂精神,通过她们的子女以及她们抚养过的革命后代,延续传承,从沂蒙山区走向全中国,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牺牲奉献、报效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